停车难一直是困扰管理部门和百姓生活的大问题。自试点共享停车模式以来,不少街道频出高招儿,将“共享停车”复制,让一个又一个背街小巷里,有了正式的停车位。共享停车在一些街区因为缺口大、收益少等问题进展缓慢,已“共享”的车位还没让百姓享受多久,就又变成了“私家车位”。“共享”效果为什么大打折扣?创安顺停车场设计建议,应尽快出台共享停车收费相关标准和细则,明确车位提供者、第三方平台和管理者的收益分成,“如果共享停车对于能够提供车位的车主没有吸引力,那么自然会产生消极情绪。”
私家车越来越多,居民想找到一个踏实的停车位几乎不可能。为了跑马占地,居民们找到一块空地就把车塞进去不动,甚至连上下班都不开车。周围的收费停车场又太贵,居民们就趁着晚上把车停在不远处的大街上,结果对夜间交通又造成了影响。
“一旦找到一个能停车的空档就不敢挪开了。虽然家里有车,但平时上班几乎都坐地铁。”一次,开车送孩子上学,短短半个小时的时间,等她再回到停车的位置时,发现车位已经被其他车辆占领了。情急之下,唐女士只得把车开到了离社区800多米冒着被贴条的危险在路边找了个空档。
“大伙儿来居委会,希望能协调周边单位,把晚上闲置的车位让出来,缓解停车压力。”居民们把目光落在了紧挨社区的停车场上。“那时候还没有共享车位这个提法,我们自然而然地就想利用周边资源,2013年就开始尝试共享停车了
一年以后,问题又来了,此前没有摇到号的车主反映:“不能摇一次管一辈子呀,共享车位就得大家都有机会共享。”经过讨论,居委会和物业公司采纳了建议,摇号的频率定为每年一次。慢慢的,共享车位增加到17个,几年来已经让几十户小区有车族享受了家门口停车的便利。共享尝试也让居民们形成了“规范停车”的思维。孙淑君坦言:“即便摇不到共享车位,居民们也愿意选择正规停车场了。”
车主们拥有的是一座二层停车场,提供的共享车位足有80多个。在车公庄大街北里中路,记者看到,这处地面立体停车场分为上下两层,2层竖立着“居民错时停放车位”的牌子。共享车位上,停放着30多辆汽车,管理员杨振成说:“居民早上7点就把车开走,和我们单位的车辆一点儿都不冲突。”
80多个共享车位是通过“社区吹哨,辖区单位报到”的机制精-准共建而来。这处“三建”停车场最初只有一层40多个车位,供应内部职工都显得很勉强,“那时候停车场资源不足,几次协商也没能成功,共享停车迟迟没能落实。”事情在2014年迎来转机,当时,三建停车场由一层改建为二层,车位一下子由40多个增加到106个,居民们感到机会终于来了。
不同的地域、不同数量的停车资源让西城区的共享停车呈现冷热不均的态势。在驻区单位云集的金融街某社区,停车位不足问题同样突出。为了缓解居民停车难问题,社区居委会成立了停车自治委员会,一条条白虚线勾勒出十几个停车位。但依然不够用。该社区负责人表示,为了增加这十几个车位,足足用了大半年时间。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居民无法在家门口停车。“如果能够把驻区单位的停车位利用起来,和居民车位实现共享,停车难现状会缓解不少。”
此时,某驻区单位找到了社区负责人:“如果可以的话,白天我们的车停在居民自治车位上,晚上居民的车可以停进单位内。如此一来,可以盘活近50个停车位。”驻区单位负责人说。面对这样两全其美的“双错峰”方案,街道和社区眼前一亮。但就在社区把这一设想通过议事会传达给居民们的时候,却听到了担忧的声音:“自治车位很有限,万一单位车辆晚上走不了,车位腾不出呢,遇到限号的日子,我们也很难保证能够按时和驻区单位实现共享。”一位居民代表说。“目前我们在进行居民登记工作,希望那些拥有自治车位的车主能把眼光放长远,尽快促成共享停车试点。”社区负责人表示。谈及共享停车“冷热不均”现象,目前,共享停车市场机制尚未建立,也就是说,共享停车对于很多能够提供车位的车主没有吸引力:“如果一个共享车位的车主每月通过车位的收益仅在百元左右,而需要负担的风险则包括共享车位上的车辆可能与其他车辆产生剐蹭,以及共享车位的车辆没有及时开走导致自己的车没法停,那么自然会产生消极情绪。”
对此,建议应尽快出台共享停车收费相关标准和细则,明确车位提供者、第三方平台和管理者的收益分成,提高车位提供者的收益比例。
在共享车位推广过程中,郑实建议应该充分考虑到居民实际情况:“很多居民自治车位在白天也是很难腾出的。因为一旦摇号中签后,居民都会赶快买车,这就会导致私家车和车位绑定,无法活用的现状,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停车资源不足的假象。”
“在尝试共享停车前,属地政府、共建企业和居民一定要做到精-准调研,相互了解,形成相对完善的机制,这样才能有助于长久、真-正地实现车位共享。”。此外,针对共享停车APP使用不规范、信息不对等的现状,建议有相关部门研发官方APP,在北京范围内统一使用,将各区、街道和社区的共享车位信息及时更新,规范发布。